10月30日國震中心和臺大土木系合設的AI研究中心(以下簡稱「合設AI中心」)舉辦了「AI防救災World Cafe」活動。雖然當天正值颱風康芮來襲,有些防災單位的代表臨時無法出席,但仍有臺北市政府、新北市政府、花蓮縣政府,臺北自來水事業處,以及慈濟基金會等單位的參與者到場,討論AI技術在災害防救中的應用與展望。 活動一開始,由國震中心主任歐昱辰博士和合設AI中心主任陳俊杉博士致開幕詞,隨後,國家太空中心的張立雨正工程師分享了AI技術在衛星影像分析中的應用案例,講述了如何利用衛星數據來幫助災害預測和應變。張工程師的分享既有技術細節,也有實際應用的成效,讓大家對AI在災防領域的潛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。 接下來的技術分享環節中,國震中心的楊承道博士和臺大土木系的林偲妘教授展示了AI在地震風險評估及路網通行度辨識的應用;林之謙教授和吳日騰教授介紹了AI如何協助震災後的住宅安全檢測;張家銘教授則說明了地震發生前後建物損傷的分類方式;最後,張慰慈博士介紹了如何用AI自動記錄和分析災區志工的訪視活動。這些技術的展示說明了AI可以在不同面向提升災防工作的效率與準確性,讓在場的與會者都受到啟發。 在隨後的World Cafe討論環節,參與者分成「區域防救災」、「安全耐震我的APP」和「重建復原」三組,圍繞各自的防救災經驗進行交流,並探討了AI技術在不同場景中的應用和挑戰。儘管部分人因颱風防災任務缺席,現場的討論仍然熱烈,每位參與者都積極分享了想法。 這次的「AI防救災 World Cafe」活動為各界提供了跨領域的交流平台,為AI技術在防救災領域的應用打下了基礎,也讓參與者對未來充滿期待。
0 評論
本中心聯合台大土木AI研究中心、國立清華大學、國立臺灣大學、國立成功大學等單位共同舉辦的「Kiss Science」場域活動於10月26日在國家地震中心的13樓熱鬧登場。本次活動特別為青少年設計,展示如何透過觀察自然界生物結構,以人工智慧和3D列印技術創造出像骨頭或蜘蛛絲般既輕盈又強韌的仿生結構。 活動內容生動有趣,設有「闖關集點遊戲」,讓參與的高中生們透過AI、仿生、計算模擬和3D列印的七個主題關卡親身體驗科技的魅力。遊戲過程中,大家不僅可以深入了解最新的技術應用,還能透過互動操作,感受仿生科技如何改變未來的工程和日常生活。 活動圓滿成功,吸引了許多高中生積極參與和回應。活動結束後,參加的同學們表示對人工智慧和仿生結構設計充滿好奇與興趣,並期待未來有更多這樣的機會,進一步探索科學的無限可能!按此處以編輯. |